公大「名實不副」 校長黃玉山:現重點培育全日制學生 今起徵集新校名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0/08/24 06:00

分享:

分享:

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解釋校方改名原因,指原有校名不時被外界誤會只辦遙距課程,窒礙師生發展。(陳永康攝)

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表示,公大已完成最初主要提供遙距課程的「歷史使命」,今天已是重點培育全日制學生,但原有校名不時被外界誤會只辦遙距課程,窒礙師生發展。

他宣布,今日起公開徵集新校名,以反映大學已發展成為一所全方位綜合大學的實況,其後提交立法會,盼於一年多之內完成改名程序。他說公大過去一年就重新命名進行諮詢,已獲得大多數師生及校友支持,並獲政府原則上支持。

公大校長黃玉山接受本報訪問表示,政府自1989年成立香港公開進修學院(公大前身),特點是舉辦兼讀制遙距課程(Distance Learning)、不設入學資歷門檻,以滿足當時無緣大學的數十萬名青年進修需求。但隨着90年代多所大學相繼成立,公大遙距課程需求下降,每年收生人數已由首年4,000多人,2001年達到高峰逾2.6萬人,回落至今年僅約9,000人。

完成遙距課程「歷史使命」

另一邊廂,公大於1997年升格大學,2001年開辦全日制課程,至今每年有約1萬名學生,已超越遙距課程學生人數,甚至較部分資助大學更多,公大同時已成立7間研究中心,連續多年獲研資局競逐研究資助計劃批出研究資金。

黃玉山形容,經過十多年默默耕耘已「水到渠成」,他宣布,「公大不再是一所以遙距課程為主的大學,重心已轉移到培育全日制學生,成為一所全方位綜合大學。」但亦因此,出現了「名實不副」的情況,「『名』是公開大學,『實』不是公開大學」,不時有部分中學教師及僱主誤會公大只辦遙距課程,影響收生及畢業生求職,有教職員亦曾遭外國學者質疑其研究工作。

黃又透露,早於他2014年上任校長前,校方已萌生重新命名的念頭,愈來愈多師生及社會人士均認為有需要改名;據他理解,政府亦支持大學改名,並批地讓公大增建校舍等,以取錄更多全日制學生,包括將於10月入伙、何文田常盛街的賽馬會健康護理學院新大樓。

香港公開大學於1989年由政府成立,初期只開辦遙距課程,直至2001起增設全日制課程,現時後者的學生人數已超越前者。(陳永康攝)

承諾向校友發新證書

校董會去年4月趁時值創校30周年,討論並通過重新命名議案,其後展開諮詢工作,成立由校董會、師生及校友代表等19人組成的大學名稱評選委員會,網上諮詢全體學生,獲263名學生回應,7成支持,2成反對。黃玉山稱,早前亦有反對改名的部分校友,面對面聽校方解說後亦轉軚支持。黃玉山相信,改名對昔日畢業生及大學收生只有好的影響,學生不用再被誤會是修讀遙距課程,並承諾向所有校友發放新證書;選定新校名後,相關委員會將決定修訂校徽設計或徵集新校徽。

公大今起在網上公開徵集中英文新校名,須符合反映大學發展策略和理念等8項條件,9月30日截止,黃玉山預計可收集逾百個建議,其後提交到立法會,希望可在一年多之內完成。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訂閱Telegram最新🍴✈️🎁優惠及送禮情報:https://bit.ly/3bebLM2

記者:馮琪雅